(通讯员 王居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更是一份薪火相传事业。那些老教师们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故事,伴随时代的发展,始终意蕴悠长,历久弥新,给予广大青年以教育和启迪。
---活动题记
为加强学生、青年教师群体与多年奋斗在海外汉语教育一线的老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与联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发扬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近日,汉语言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联合组成学习小组,与亲身经历学科设立、学院建设等重大事件的退休老教师结对进行交流座谈,以老教师们的经历为视角回顾学院创立与发展历程,开展学习老教师主题党教育活动。
自2018年12月活动启动至今,先后采访了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前院长孙晖教授、学院“开拓人”张柏玉教授、学院骨干教师王洋老师、一线海外汉语教师何杰教授以及退休后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陆平舟副教授。
深切交流,关怀下一代
伴着晨曦,汉语言文化学院学子从津南校区出发,来到汉语言文化学院老院长孙晖教授家中,面对前来的学生,退休多年的老院长孙晖教授露出久违的灿烂笑容,一场如沐春风的访谈就此展开。孙晖教授以时间为线,介绍南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历程: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院校之一,也是新中国最早接收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汉语言文化学院这个名字是国内第一个以“汉语言”+“文化”命名的学院。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孙晖都一一聆听并耐心地解答。老院长十分关心学生们的成长,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增长见识,在广阔的天地实现作为。
作为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开拓人”之一,退休党员张柏玉教授对汉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学生们来到他的家时,他早已准备好珍贵的老照片和许多水果坐在桌前等待着。在整个回顾的过程中,张柏玉教授能准确地说出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年份和故事,从他口中娓娓道来的汉语言文化学院的点点滴滴,让在场每一名学生不禁为成为汉教人感到骄傲。张柏玉教授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其老师刘叔新教授的故事为例,向学生们传授写论文、做研究的方法。作为一名老党员,张柏玉教授始终保持每晚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访谈期间多次并叮嘱孩子们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国家、民族,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青年的使命。
发挥余热,关心学生成长
刚刚退休的陆平舟副教授是南开大学与韩国济州汉拿大学合办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参加访谈的学生中有即将赴韩国任汉语教师的学生,陆平舟老师十分欣慰,亲切地与孩子们聊起了赴韩传播汉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将中华文化带到韩国。从教多年,“洋弟子”无数的何杰老师亲切地称呼孩子们为“小太阳们”,十分关心“小太阳们”的成长。她为孩子们分析了很多青年时期可能会困扰的问题:继续求学还是求职就业,选择安定还是赴外闯荡,留在家乡还是奔向大城市……何杰老师语重心长,深切叮咛:在青年阶段,要做出同国家一致的选择。当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文化传播者,就是无愧于国家的选择。
“年轻人,吃苦是好事”这既是退休骨干教师王洋的人生经验,亦是王洋老师对孩子们的殷切嘱托。带着对汉语教学工作的一腔热血,王洋老师曾多次去日本、韩国的大学孔子学院任教,承担海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异国的生活与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在当年,作为早期的派出汉语教师,摆在王洋老师面前的是许许多多的难题:教学资源匮乏、外国对中国缺乏足够的认知、汉语海外教学起步较晚……回忆起那段时光,王洋老师有许多感触。“人生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了她的海外教学经历,但从那一个个故事中,我们知道,那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历时三个月的策划与筹备,五个月的走访,与退休老教师的每一次近距离交流,都能感受到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殷殷关切,拳拳重托。退休老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于讲台前耕耘,于无花处先行,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走上新台阶,为祖国培育一代代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唯有延续老教师精神,坚定民族复兴信念,才无愧于前辈们的一番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