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中文课堂设计与教学技巧”学术前沿讲座举办

点击: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玉会)10月29日晚,由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汉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学术前沿讲座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沉浸式教学视角下的中文课堂设计与教学技巧探析”,特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国际文教学会荣誉会长、北美文教学会副会长陈彤担任主讲人。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汉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毓钧,骨干教师夏全胜,以及2025级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共同参与。讲座由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温宝莹主持。

陈彤以“最理想的中文课堂应具备何种特质?”为引,系统阐述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路径。他结合美国明德大学中文暑期学校的教学体系,详细介绍了该校实施近六十年的语言强化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八周为周期,学生在入学时签署“语言誓约”,承诺在校期间全程使用中文交流,从而构建出高度真实的语言沉浸环境。陈彤指出,高效的语言教学不仅应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更应致力于营造真实语境,促使学生在自然交流中实现语言能力的内化与文化感知的深化。

在探讨沉浸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时,陈彤强调,明德模式注重在高频率、真实情境中推动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与输出”,并借助趣味化教学设计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使语言习得过程回归交际本质。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严谨的课程架构与教师团队的密切协作。教学内容涵盖语法与读写、复习与操练以及多元文化体验活动,形成多维度、高强度的教学闭环。此外,陈彤特别指出“集体备课”在统一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指令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他表示:“理念是舵,备课是锚。唯有通过高效协作,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

在具体教学技巧方面,陈彤提出教师应善于构建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语境,并积极整合多模态教学资源。讲座中,他展示了学生在真实交际场景中使用中文演讲的影像资料,生动呈现了沉浸式教学在促进语言迁移与文化理解方面的显著成效。陈彤强调,“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应承担起文化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认知,从而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

在随后的师生交流环节中,现场气氛活跃。与会学生围绕语言誓约的执行、课堂游戏设计、高强度沉浸式教学中的跨文化适应等问题踊跃提问。王毓钧结合南开大学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南开模式”与“明德模式”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共性与差异,指出二者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夏全胜则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视角,探讨了AI在拓展沉浸式教学应用场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方面的潜在价值。

温宝莹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她指出,明德模式不仅代表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更具备可分析、可迁移、可再创造的理论特质。陈彤教授通过丰富案例与实践经验,为在座师生提供了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教学设计蓝图与行动指南。她鼓励同学们将讲座所学融入未来的教学实践,持续探索沉浸式课堂的创新路径,共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汉语言文化学院长期致力于搭建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创新。本次讲座为师生提供了与国际顶尖学者深入对话的宝贵机会,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转自:南开大学新闻网

https://news.nankai.edu.cn/zhxw/system/2025/10/31/030069437.shtml


友情链接:   南开大学国际交流处 南开大学文学院 汇率查询 留学生在线申请系统 口音汉语在线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 +86-22-23503615   电子邮件:hyzsb@nankai.edu.cn
地址:[八里台校区]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津南校区]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二期雅深路。
ICP备案号:津ICP备12003308号-1


* 扫描访问汉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