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黎睿瑶)2025年4月9日晚,由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汉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学术前沿讲座之“教育心理学赋能国际中文教学:从动机唤醒到科技助力”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史中琦老师主讲,汉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中国本科生部主任梁磊老师主持,2024级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会。
讲座伊始,史中琦老师以生动的小故事开场,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开启了本次教育心理学赋能国际中文教学的讲座。史老师指出,优秀的汉语教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涉及诸多方面内容,而本次讲座聚焦于学习动机。
首先,史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历,强调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随后,他介绍了影响动机的三大因素——目标价值、期望和环境。其中,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工具价值是影响目标价值评判的三个维度;期望包括对结果的预期和对能力的预期;老师创造的课堂环境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当同时满足目标有价值、对结果或能力有积极的期望、老师创造支持性环境时,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达到最高。

讲座第二部分,史中琦老师从应用性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胜任感、联系和自主性。满足其中任何一个需求,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史老师以自己教授高级商务中文课程的经历为例,详细介绍了他在课程中设置个性化学习项目(ILP)的实践过程。史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设定目标,并在学期末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性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史中琦老师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在场师生共勉,鼓励大家着眼于细微之处,勇于尝试,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新变化。他强调,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尝试,都可能是推动教学发展的重要一步。讲座结束后,进入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会议气氛热烈。针对辅助翻译设备是否会影响中文学习动机,以及如何制定个性化学习项目(ILP)评分标准的问题,史老师都作了耐心的解答,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令同学们受益匪浅。此次讲座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梁磊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师生们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学习动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大家收获颇丰。
据悉,由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汉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研究生学术前沿讲座致力于为师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水平与汉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与会同学纷纷表示在本次讲座中收获颇丰。学院近期还将举办多场高水平讲座,敬请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