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翰轩)社会实践是南开的老传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张伯苓校长就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了专门的论述并付诸实施。南开大学第八次党代会更是明确提出了以“公能”素质培养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其中社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精神,汉语言文化学院注重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不仅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依托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谱写出“我的中国梦”。
汉语言文化学院每学期在学的各国留学生逾800人,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为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国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他们从各种活动中与留学生沟通交流,从教学实习实践中锻炼讲课能力,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更好的认识中国,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总结外事工作经验,从海外志愿者实践活动中真正体会肩负国家使命的意义。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升公能素质,践行公能精神,实现“我的中国梦”开辟了渠道。
在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中实践与外国朋友的沟通交流能力。本学期,汉院面向留学生开展“留动的孔子课堂”包含八个板块60多个子活动在内的文化体验活动,受到了留学生的一致好评。而这一系列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全部来自中国学生的党团班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从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学生学到了与留学生打交道的方式方法,锻炼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更收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理解。2012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生付瑜说,“我们支部本学期负责汉院教室的中国化装饰工作,以前都不太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也不是十分清楚这些节日都有什么特点,这次的工作使我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到留学生那么感兴趣,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好好珍惜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认真的做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教学实习活动中实践讲课能力、提升讲课水平。学院的中国学生从大四到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教学过程当中,从集体备课到上台主讲,每周至少两个课时的锻炼也使学生提前步入职场,这种锻炼对于以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来说意义深远,学生们不仅能学会教好课,更能从老教师身上汲取知识,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对于大一到大三尚不能独立讲课的学生,学院提供了“教学技能大赛”这一平台,作为全校第一个面向学生群体开展的教学技能大赛,通过本科低年级组、本科高年级组和研究生组三部分的比赛,实现全员覆盖。2009级本科生劳湘雯负责南开—爱知大学项目班的教学工作,她觉得实地的带班教学对能力的提升是在课堂上绝对学不到的,“留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通过教学,让我自己的学习也更加有了针对性”,对于9月份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她的想法也不一样了,“通过代课,让我觉得自己的差距还很大,有很多东西要和老师学习,我的研究生生活也变得更有目标了”。
在留学生管理活动的实践中锻炼外事工作的能力。每学期,学院会选择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学生参与到留学生的管理活动中,有的甚至担任留学生的班导师。这些学生不仅要关心照顾每一位留学生,友好的与他们相处,更重要的是要熟知外事纪律,对于留学生一些不当行为给予提醒和帮助。2010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朱慧丛已经是第二次做留学生班导师了。“你必须要独立工作,因此就得掌握工作的原则,涉及留学生的外事纪律我已经比较熟悉了,刚开始的时候不行,偶尔也会犯错误,经过半年的锻炼,已经感到得心应手了”,她觉得“班导师的工作很辛苦,尤其是做留学生的班导师,已经把我变成多面手了”。
在海外志愿者活动中实践肩负国家责任、实现文化传播梦想。每年学院承担国家汉办海外志愿者的外派工作,外派量高达每年10余人次,这些学生奔赴到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有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有条件艰苦的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学生们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水土不服,思乡情绪等各种困难,学习、工作和生活辛苦更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从事中华文化传播这一伟大事业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2010级汉语国家教育专业研究生李芳红前不仅刚从柬埔寨回国,已经投入求职的大潮中,谈及这段海外志愿者的经历,她觉得“很有价值”,柬埔寨的条件相对艰苦,但学生们都非常热情,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作用,对于以后工作的打算,相比于更加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她更希望到国外继续做汉语教师。希望“趁着年轻多走走,用自己的力量将中国带到世界去”。
通过开展符合学生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汉院的社会实践达到全体覆盖、全员参与、阶段培养的目标,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学习“无字书”,上好社会课,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实现“我的中国梦”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