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哲哲,郅艳梅)10月27日,汉语言文化学院举办“立文化之魂,扬公能精神”公能素质主题团辅第二讲暨新生读书班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坚及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本科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团辅活动邀请到校史研究室的张鸿老师为同学们深入讲解南开校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张鸿老师讲到,“公能”校训是继承、改造、扬弃、创新传统的体现,它摈弃“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扬弃“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道,超越“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改造“修身为本”的学问之道,提出了大学新理念。

张老师将校训浓缩为“公,能,新”,从“允”字讲起,提出了对“允”的4种诠释,认为“允”既是一个一般性准则,又是一种实然、应然的状态,更是一种最高理想,倡导大公大能大新。“允能”则要做到最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才能,而南开之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现代化理论才能与实践工作能力。“日新月异”与我国创新潮流不谋而合,即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成为新事物创造者。张伯苓老校长曾说“读孝经,不如读公经”,而“能”则将道德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结合,“新”则为校训注入了永恒的生命力。南开“公能”校训正是南开先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产物,对校训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老师以《论语》、礼、孝、仁爱等儒家经典思想为例,为大家批判分析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鼓励大家在诵经典、读名著的同时带着批判眼光,得出正确的历史经验,客观、全面、准确地研读经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积淀深厚的文化土壤。

接下来,带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新思路,同学们依次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传统经典的见解。董颖波首先介绍了她对古文的热爱和在阅读中得到的乐趣;汲翔同学通过重读《西游记》,感受到了书中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精神,中英文结合,使人耳目一新;时辰同学通过阅读《红楼梦》,介绍了她对其中的美的理解;孙博宇也分享了他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认识和对名著中一些人物的看法。
活动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写起了毛笔字,用稚嫩却认真的笔法写下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 在这种体味传统书法的方式中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既激励了大家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表达了同学们对自己在南开生活的憧憬,为南开95周年校庆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