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沧海桑田六百年孕育灿烂的津沽文化。
津沽文化得益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她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滥觞于三岔河口码头和商埠文化,从古至今随天津沿海工商业的发展,融于天津人民生活的血脉里,也蕴含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她造就了天津人民豪放爽快的性格、热情干练的性情。



津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初来天津的人们,在逐渐了解天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对其充满了好奇。从狗不理包子到煎饼果子这些吃起来简便而又具有独特风味的食物,到泥人张、葫芦庐等无与伦比的民间技艺,津沽文化打上了令人惊叹的传统与开放融合的印记。扎根津南后,同学们愈加渴望深入了解她、近距离感悟她,渴望了解她如何体现在天津劳动人民的生活里,如何寄托在老一辈至新一辈艺术家们的生命里;渴望感悟她如何融会贯通在生活的艺术里,如何鲜活在天津人民的精神里。


因此,汉语言文化学院开展津沽文化实践调研系列活动-韵溢津沽,技传坊户。从民间技艺这物质与精神并存的津沽文化遗产开始,立足传统,探访津沽内在文化精神,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15年10月25日,汉语言文化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前去地处河北区创业基地的天津葫芦博物馆——葫芦庐进行先期采访。馆外牌匾和对联大气磅礴,玻璃房内葫芦绕梁。走进博物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字引人注目,经张先生介绍,葫芦庐的葫芦收藏量已破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全球葫芦做得最多的博物馆。张先生讲述了葫芦烫画的来源,也提及他的师傅,葫芦庐第三代传人赵学义先生的成就。谈到葫芦制作,他介绍到,葫芦工艺分为烙绘葫芦、雕刻葫芦、漆艺葫芦和范制葫芦。其中范制葫芦的制作过程十分有趣:利用葫芦的生长特点,使其在模子中自然形成人像、建筑等各种形状,惟妙惟肖。此外还有一些用葫芦做的小工艺品,如用葫芦做的小旗袍、小闹钟、项链等等。张先生说到,葫芦工艺是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应该得到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他对于汉语言文化学院后期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也表示认可和支持,提议可以让留学生和中国本科生在葫芦上面刻自己的中国名字来做纪念,亲身体验葫芦烫画的制作过程,使之更加了解葫芦文化。
这将是一个探索津沽文化,走近民间技艺的新起点,同学们可以通过聆听讲解和亲手体验,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民间技艺,使之源远流长。